手机版进入福瑞达社区

行业动态首页 > 新闻与专题 > 行业动态

向高质量发展进军——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转

发布时间: 2018-02-24 11:16   来源:大众网   浏览次数: 3729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主要目标

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力争达到30%。

到2028年,改革开放50周年时,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指出,我省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上下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该怎么转?新旧动能转换如何布局?怎样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要培育发展哪些新动能?采取哪些措施为动能转换保驾护航?日前印发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对这些问题作出部署。

三核引领 多点突破

区域融合互动

《规划》提出,综合试验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市全域,以及其他14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规划范围以综合试验区为重点,覆盖全省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

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济南,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青岛,突出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以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引领,构筑“四区一带多园”的核心布局。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标准经济、绿色经济等引领潮流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海洋名城。

《规划》要求,以其他14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补充,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打造若干经济增长点,形成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合力。

突出三核引领作用,强化济南、青岛和烟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治理。促进全省协调联动发展,健全产业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提高园区、企业、项目配套协作水平,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布局,提升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

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

《规划》明确,把去产能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首要任务,探索建立市场自动出清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

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存量和增量、供给和需求关系,根据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去产能行业、领域和力度,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开发高铁、核电、船舶等领域高端产品,推进济钢产能化解调整,建设青岛、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莱芜精品钢生产基地、临沂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肥城特种钢产业基地。进一步压缩煤炭生产规模,积极引导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环境污染重、长期亏损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严格控制普通建筑玻璃新增产能,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关键技术和装备,促进生产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快淘汰低速电动车产能,严格治理低速电动车违规生产和违法使用,防范新能源汽车产业低水平盲目发展。

《规划》提出,综合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引导企业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管理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重点跟踪加快淘汰。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支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优化技术路线和产品结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特色经济。支持优势产能行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加快完善困难企业差异化处置机制,创新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配套政策,切实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把去产能与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相结合,对现有资产资源仍有一定价值的僵尸企业,鼓励和支持优质企业实施收购重组,以产权转让、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依法落实企业重组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研究去产能和产业升级企业停产期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探索设立企业破产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解决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破产启动经费和资产处置资金周转等问题。科学制定职工安置方案,明确安置途径、补偿标准、资金来源和再就业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缓解职工分流压力。

发展新兴产业

培育新动能

《规划》提出,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

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到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

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推动类脑研究,加快发展量子通信测量计算等产业,开展量子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量子通信标准和安全性、核心关键器件等技术攻关。突破大数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推进各领域北斗应用示范。

《规划》要求,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升综合集成水平,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到2022年,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

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规划论证建设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线、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速轮轨试验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加快推动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

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建设具有国内尖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到2022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

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施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做优做强新能源装备,打造世界一流的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和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

增强经略海洋意识,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海洋,探索人海和谐、陆海统筹、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现代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

推进海洋装备自主化、高端化,发展大型高端深海钻井装备关键技术,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邮轮游艇、高端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突破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海水增养殖优质品种和繁育健康苗种。实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积极开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积极发展远洋远航,推进水陆联运、河海联运,建设区域性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

深入实施“健康山东”战略,促进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到2022年,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5%。

加大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积极开发新剂型和新产品,重点发展以原料药、化学创新药、化学仿制药和高端制剂为主的化学药,以疫苗与诊断试剂、海洋药物等为主的生物药。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务产业,开展各类医养结合产业试验区、示范区和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和符合条件的医生多点执业。建立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制度。

提升传统产业改造

形成新动能

《规划》提出,加快引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瞄准国际标准,推动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焕发生机活力,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培育形成新动能基础力量。

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为方向,坚持创新、安全、环保、质效联动发展,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设高端化工产业强省。到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

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区位优势,巩固提升我省在国家化工产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全面推动散、乱、危、小化工企业进园入区,力争到2022年进园入区比例达到40%左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山东农业优势。到2022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调整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和布局结构,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摆在突出位置,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经营服务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丰富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202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

实施“互联网+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延伸旅游演艺、修学度假、建筑博览、工业遗产等文化产业链条。

顺应大众旅游时代消费升级新趋势,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升综合服务质量,推进旅游业多元化、全域化、国际化发展,打响“好客山东”品牌,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和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到2022年,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4%,入境游客数量提高到630万人次。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坚持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产业集聚性原则,统筹推进重要旅游城市和品牌景区协同发展,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独具魅力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进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实现免费Wi-Fi、信息推送、智能导游、在线预订等全覆盖,建设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

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更多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构建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到2022年,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

大力推动规模企业开展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沪深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发挥信贷融资重要渠道作用,推动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拓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商业健康养老保险等险种,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等险种试点,推动保险投资从债权投资为主,向股权投资、股债结合等方式拓展。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金融业务流程改造和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教育金融、文化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

为动能转换保驾护航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有路径,也要有保障。《规划》提出,深化改革激发动能转换活力,创新驱动增强动能转换动力,扩大开放释放动能转换潜力。同时,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为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规划》提出,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构建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大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试验区将发挥国有企业在动能转换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开展地方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

在财税方面,将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央财政统筹“蓝黄两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扶持政策给予财力补助,对试验区在化解过剩产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方面予以支持。

《规划》提出,将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多规合一”,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享受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政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规划》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中小微企业创新扶持力度,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规划》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强化青岛、烟台等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创新区域开放合作模式,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及京津产业转移。加强环渤海地区合作,繁荣发展湾区经济。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等的经济联系,构建区域间协作发展机制。

《规划》提出,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为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为建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试验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推进新兴经济领域的权责下移试点。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将更加注重智能安全,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山东省高速铁路网,加快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京港(台)通道、沿海通道等山东段重点工程建设。

健全充满活力的人才支撑体系。试验区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康复类、能源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大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来源:大众网)







经营许可证:370000001802 鲁ICP备11018970号版权所有: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885号